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参赛手册
2023-10-08

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

参赛手册

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组委会

二〇二三年八月

 

目录

一、什么是企校协同创新大赛?...................................................................................... 1

二、大赛赛什么?.............................................................................................................. 3

2.1竞赛规范.................................................................................................................. 3

2.2赛制.......................................................................................................................... 3

三、怎么参加大赛?.......................................................................................................... 5

3.1 参赛对象与资格...................................................................................................... 5

3.2 报名及联系方式...................................................................................................... 5

3.3 赛事公开资料.......................................................................................................... 6

3.4 竞赛阶段................................................................................................................. 7

四、评审及奖项说明.......................................................................................................... 8

4.1 评审原则................................................................................................................. 8

4.2 评审专家组成.......................................................................................................... 8

4.3 评审方式................................................................................................................. 8

4.4 奖项设置................................................................................................................. 9

附件一:大赛安排一览表................................................................................................ 10

附件二:竞赛作品提交材料说明.................................................................................... 11

附件三:现场决赛评分表(参考版)............................................................................ 13

附件四:专项赛清单与承办单位.................................................................................... 14

 

一、什么是企校协同创新大赛?

企校协同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联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大学科技园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支持的大赛。

大赛以破解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技术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校企协同技术创新攻关为基本模式,大力促进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成果研发转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服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新经验、新模式。

大赛由专项赛和全国总决赛组成。首届大赛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网络安全、数字孪生等六个领域专项赛。专项赛一等奖团队晋级全国总决赛。

为便于团队参加大赛,组委会特制定本手册。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

大赛官方网站:www.smeie.org.cn。

 

二、大赛赛什么?

2.1竞赛规范

竞赛作品要求遵循如下规范:

●      产业导向

竞赛团队,应以解决企业经营生产和科研中的难点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在院校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成果为依据,完成竞赛作品。

●      创新导向

大赛强调项目成果的原创性和突破性,着重考察竞赛团队技术攻关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举措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应用导向

大赛关注项目成果的可转化性,注重考察项目成果的应用可行性。大赛将对优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供支持。

2.2赛制

大赛包括专项赛和全国总决赛两阶段。参赛团队首先参加专项赛,专项赛一等奖团队晋级全国总决赛。

1.专项赛

本届大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网络安全及数字孪生等六个领域设置专项赛。

专项赛一般包括线上评审和现场决赛两阶段,部分专项赛另设置线上水平测试环节,测试成绩不计入竞赛成绩。个别专项赛不设线上评审,或在现场决赛前设立区域赛,具体请参见各专项赛通知、参赛手册及相关说明。

专项赛在2023年11月30日前结束并公布获奖及晋级名单。

2. 全国总决赛

晋级团队参加全国总决赛。总决赛采取现场演讲、演示和答辩形式,由专家组评审产生各级奖项。

全国总决赛计划于2023年12月举办,具体日期在大赛官网另行通知。

3. 专项赛说明

参赛团队根据自身能力及院校、企业相关技术基础与资源,选择具体领域,并按照技术应用场景的要求,在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的指导下,参照专项赛相关要求,确定项目研究内容和方向,在大赛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并提交。

特别说明:网络安全领域专项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项赛赛制,与本手册所介绍赛制略有不同,具体请参见相关专项赛通知及参赛手册。

专项赛内容说明表

赛项领域应用场景建议(参赛项目范畴)
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聚焦以智能检测、深度学习、机器人控制等技术横向渗透纵向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数字化专转型,加速企业现代化进程为应用场景。考察参赛者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创新思维以及技术迁移能力,通过比赛凝练出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切实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同时培养出一批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的实践人才。
机器人+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选取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或用户需求作为协同创新命题,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AI等关键技术相融合,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促进机器人产业加速前行,培养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新能源汽车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开展的技术创新,解决企业、行业实际问题;考察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遴选优质技术团队和协同创新案例。主要包括:1)三电领域: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的创新;2)智能驾驶:包括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方面的创新;3)车联网:包括V2X、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创新;4)车身材料和结构优化:包括轻量化材料的应用、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创新;5)充换电下一代技术:包括快充、无线充电、智能BMS等方面的创新。
半导体围绕先进半导体的核心领域,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化合物半导体设计、制造、封测、应用,以及半导体材料和制造装备,推动半导体产业校企协同创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同时还将组织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命题,由参赛队伍进行接榜应题,使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突破我国半导体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实际问题。本项赛事旨在推动我国半导体科技自立自强,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一些实际难题,并培养一批半导体领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以“人”为核心,网络安全领域的对抗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如何使网络安全人员合理利用工具和策略以提高网络安全对抗水平,是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需解决的问题。本赛道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针对实际渗透测试的技能要求,提供信息安全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利用分解式攻防技术,锻炼人员的攻防技能。最后利用真实的网络环境,培养人员的综合技能运用能力。
数字孪生以“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结合当下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业界关注焦点,围绕“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人工智能算法”等相关领域,征集未来数字孪生场景方案,包含“虚拟现实应用、建筑施工机器人、AI人工智能训练”等,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旨在提高传统产业链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培养产业链专精特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业链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

三、怎么参加大赛?

3.1 参赛对象与资格

●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由“学生+导师”共同组成,总人数不超过7人。其中,导师须有2人(1人为院校教师,1人为企业人员),学生不超过5人。

●      参赛学生须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含2023年应届毕业生,本专科、研究生不限)。

●      参赛学生允许跨校组队。

●      每支参赛团队限选一个领域专项赛参赛,每位参赛学生限参加一支团队,禁止不同参赛团队之间共用队员。

●      参赛学生的专业范围和所属学院不限。参赛团队可由能力互补、专业背景多样化的学生组成。

鼓励院校参照本手册相关标准,通过校内选拔赛等方式推选优秀团队参赛。

符合上述要求的参赛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报名,提交《参赛承诺书》,并经组委会审核通过后,正式获得参赛资格。

3.2 报名及联系方式

本届大赛采用网络报名方式。参赛团队须以团队为单位登录大赛官网(http://www. www.smeie.org.cn)进行报名。

为方便参赛师生联络并咨询相关问题,现将本届大赛执委会和各专项赛执委会联系方式公布如下:

1、大赛执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010-82292097

       王老师13121113233(同微信号)、15300267484      

电子邮箱:rlzy@chinasme.org.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大厦A座1206B

大赛官网:www.smeie.org.cn

微信公众号:企校协同创新大赛(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官 方 QQ:  见大赛官网  

2、各专项赛执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项赛:谷冰月18311482458

“机器人+”领域专项赛:李汶蔚 18601247206

“新能源汽车”领域专项赛:霍丹阳13716854011

“半导体”领域专项赛:莫鸿鹏 13911394320

“网络安全”领域专项赛:李昊为 13889863746

“数字孪生”领域专项赛:李文军 13759728390

3.3 赛事公开资料

为方便企业、院校及师生参与大赛活动,大赛执委会提供如下赛事材料:

●      大赛宣传海报(电子版),参赛院校可自行下载打印,用于校内宣传和组织参赛工作。

●      《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通知》(电子版),参赛院校可自行下载打印。

●      《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通知》(纸质版),将通过邮政信函寄往全国高校的校办/教务处,以及计算机专业相关院系办公室,请注意查收。

●      《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参赛手册》(电子版),参赛院校可自行下载打印。

●      各专项赛资料。

相关材料可通过如下渠道获取:

●      大赛官网:http://www. www.smeie.org.cn。

●      大赛官方QQ群:大赛教师群、大赛学生群群文件中提供相关文档下载。

●      联系执委会电子邮箱(rlzy@chinasme.org.cn)索取。

●      联系执委会电话索取。

3.4 竞赛阶段

大赛按以下三个阶段展开,具体时间安排可参见附件一内容。

1、报名阶段(2023年7月31日至2023年9月30日)

报名注册:参赛团队通过大赛官网进行账号注册,相关信息填报。

相关报名资料请务必完整提交,信息准确有效。

具体内容请参见大赛官方网站通知。

2、专项赛阶段(自报名之日起至2023年11月30日)

各参赛团队自行完成项目,并形成竞赛作品,在指定时间内通过大赛官网提交作品及相关材料。专项赛执委会一般先进行线上评审,选出入围专项赛现场决赛的团队名单并在大赛官网公示公布;然后举行现场决赛,决出各级奖项并公布晋级全国总决赛团队和项目名单。

请特别注意,个别的专项赛组织可能有所差异,如有专项赛决赛前另设有区域赛环节,或有专项赛不需要提交作品而直接进行现场竞赛等不同情况,详情参见具体专项赛赛事通知、参赛手册等相关资料。

(1)初赛作品提交:自报名之日起至2023年11月5日

根据要求提交竞赛作品及相关材料。

(3)线上评审及现场决赛:2023年11月7日至2023年11月30日

各专项赛专家组对竞赛作品进行线上评审,选出入围现场决赛团队名单并公布公示;然后各专项赛举办现场决赛,参赛团队以演讲、演示和答辩形式进行,经专家组评审,决出入围全国总决赛名单及项目。

各专项赛独立设置相关奖项,并在大赛官网发布。

3、全国总决赛阶段(2023年12月)

全国总决赛为现场决赛,参赛团队以演讲、演示和答辩形式进行,经专家组评审,决出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及相关奖项,并在大赛官网发布。

决赛期间,参赛团队须自备所需工具,具体情况详见大赛官网发布的决赛通知。

以上为大赛整体赛程,个别专项赛赛程赛制略有不同,请参见具体专项赛赛事通知、参赛手册等相关资料。

四、评审及奖项说明

4.1 评审原则

1、过程与结果并重

大赛评审聚焦参赛团队提交的最终成果,同时也综合考量参赛团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的表现,如预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保障计划实施措施等。

2、重视团队协作

大赛参赛对象是团队,评审关注项目研发过程中团队的有效组织管理与分工协作,亦关注企校之间项目、技术和人员间的协同。

3、三“导向”原则

产业导向、创新导向和应用导向,是对成果和团队评审主要依据。

4.2 评审专家组成

大赛专家主要由企业界、高校界、创投机构界及科研机构等领域专家组成。大赛组委会从专家库中遴选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和评审组,对竞赛作品进行评审。

4.3 评审方式

专项赛线上评审是专家组以竞赛作品为依据,进行评审打分;专项赛决赛,参赛团队通过现场演讲、演示和答辩等方式,由专家组现场评审打分。个别专项赛评审环节与方式或有差异,请参见各专项赛赛事通知、参赛手册及相关资料。

全国总决赛采取现场决赛的方式,参赛团队通过现场演讲、演示和答辩等方式,由专家组现场评审打分。

届时详见大赛官网及各专项赛官方通知。

4.4 奖项设置

1. 专项赛各自独立设立奖项,设一等奖10名(晋级进入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名,总获奖率不超过参赛团队总数的30%。

2. 全国总决赛,设一二三等奖,奖项数量大致按1:2:3比例,奖金为:一等奖8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3000元。

3. 专项赛和全国总决赛可设立优秀组织单位、优秀导师等相关奖项。

4. 获奖团队还将享有以下大赛服务:

1)实习就业:大赛组委会将向获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团队的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或实习机会。

2)成果转化:大赛组委会将对大赛优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咨询、工业设计、知识产权、融资对接等领域的专业支持,并视情况安排创业导师和技术、投资、管理等领域专家进行辅导。

3)宣传展示:大赛组委会将联合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对大赛优秀团队及成果进行报道,并视情举办优秀参赛项目成果展。

 

附件一:大赛安排一览表


竞赛阶段时间说明
报名2023年7月31日 - 2023年9月30日参赛团队通过大赛官网进行账号注册,相关信息填报。 相关报名资料请务必完整提交,信息准确有效。
咨询与答疑2023年8月 - 2023年9月参赛团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联系组委会咨询相关问题。此外大赛组委会将会协同部分导师及企业组织初赛期间的线下答疑和培训活动。具体安排待报名工作结束后,视报名情况另行通知。
专项赛作品提交报名之日起 - 2023年11月5日根据要求提交专项赛作品及相关材料。
专项赛线上评审及现场决赛2023年11月7日 - 2023年11月30日各专项赛专家组对竞赛作品进行线上评审,选出入围现场决赛团队名单。然后各专项赛举办现场决赛,参赛团队以演讲、演示和答辩形式进行,经专家组评审,决出入围全国总决赛名单及项目。
全国总决赛晋级名单公布2023年12月初大赛官网公布专项赛结果及全国总决赛通知。
全国总决赛及颁奖2023年12月全国总决赛,具体地点和日期,届时请见大赛官网及相关官方渠道正式通知。

(个别专项赛赛事进程或有微调,具体请参见各专项赛赛事通知、参赛手册相关资料)

 

附件二:竞赛作品提交材料说明

除个别现场竞赛类专项赛外(具体参见专项赛赛事通知、参赛手册及相关资料),一般专项赛竞赛作品要求如下:

1)提交材料一:概要介绍(必选)

●      内容要求:简要说明项目基本信息,如:目标、解决思路、解决方案、亮点等。文件具备之内容(建议)如下:

➢     前言

➢     创意描述

➢     功能简介

➢     特色综述

➢     开发工具与技术

➢     应用对象

➢     应用环境

➢     结语

●      文件格式要求:Word和PDF文档各一份,内容相同,不超过1500字,大小不超过10M。

➢     文件以A4纸张格式。

➢     版面设定为直向纸张,边界为上2cm、下2cm、左2cm、右2cm、装订线1cm。

➢     字体统一用标准楷体,字号小四,单倍行距,与前后段距离0.5行。

●      文件命名规则:“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赛题编号赛题名称—项目概要介绍”

2)提交材料二:项目简介PPT(必选)

●      内容要求:关于项目的说明阐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建议):

➢     目标与解决思路

➢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     技术路线及技术实现方案

➢     业务模式、人员组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

➢     其他

●      文件格式要求:PPT文档,可包括短视频及语音信息,大小不超过20M,篇幅不超过20页。

●      文件命名规则:“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赛题编号赛题名称—项目简介PPT”。

3)提交材料三:项目详细方案(必选)

●      内容要求:项目详细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材料一的内容。

●      文件格式要求:Word和PDF文档各一份,内容相同,大小不超过10M。

➢     文件以A4纸张格式。

➢     版面设定为直向纸张,边界为上2cm、下2cm、左2cm、右2cm、装订线1cm。

➢     字体统一用标准楷体,字号小四,单倍行距,与前后段距离0.5行。

●      文件命名规则:“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赛题编号赛题名称—项目详细方案”

4)提交材料四:项目演示视频(必选)

●      内容要求:项目演示视频材料,详细展示作品的技术实现方式、运行方式和完成程度等内容。

●      文件格式要求:格式限MP4,大小不超过100mb,时长不超过5分钟。

●      文件命名规则:“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赛题编号赛题名称—项目演示视频”

5)提交材料五:项目知识产权证明(可选)

●      内容要求: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专利证书、著作权证书等)。

●      文件格式要求:Word文档一份,内含相关证书图片,大小不超过2M。

●      文件命名规则:“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赛题编号赛题名称—项目知识产权证明”

6)提交方式(以下两种方式均必须完成)

●      登录大赛官网上传:将所有文件上传至大赛官网指定位置;

●       以参赛团队为单位,将本队所有提交材料文档打包压缩为ZIP文件,上传百度网盘,并将分享的链接发送email到大赛作品邮箱(rlzy@chinasme.org.cn),邮件主题注明赛题组别、参赛院校和作品名称。ZIP文件命名规则:“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赛题编号赛题名称”。

7)关于参赛作品的所有权及知识产权的特别说明

l  所有参赛作品应是参赛团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技术方案、产品及相关成果,知识产权应无争议。若存在侵权等行为,参赛者自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荣誉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l  比赛期间参赛队伍所有的创意、方案及技术成果等知识产权均属于参赛队伍所有,组织方承诺履行技术保密义务,参赛资料仅用于本届大赛相关用途,宣传与推广以不透露参赛队伍核心技术为限。

l  不符合参赛要求或违反相关规定的团队,大赛组委会除除取消该团队参赛资格、收回赛事荣誉和奖金奖励外,保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

l  大赛相关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

附件三:现场决赛评分表(参考版)


内容合计分值
创新创意1. 创新创意描述详细、清晰;对项目前景判断合理、准确;市场需求分析合理。 2. 创新具有原创性,有一定技术含量; 3. 有商业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20分
实施方案1. 整体目标规划和工作进度安排合理; 2. 在各阶段工作目标清晰,难点明确,重点突出,解决方案合理并能兼顾目标与资源配置; 3. 操作周期和实施计划安排恰当。20分
技术实现 与交付1、技术路线清晰明确、技术工具成熟可靠; 2、技术方案可行性高,项目完成度好; 3、技术资源及经济成本控制合理,与项目需求匹配恰当。 4、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专利证书、著作证书等)40分
团队路演表现1、在规定时间内清晰、系统地完成演讲及展示。 2、团队所能掌握的行业经验和资源背景、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协同及互补。 3、团队现场综合表现表现。20分
总分100分

注:

1)本评分表为整体指导性评审指标,依据竞赛内容,各专项赛可能有细化调整。

2)线上评审阶段,无“团队路演表现”部分,前三项指标分值分配为30:30:40。

 

附件四:专项赛清单与承办单位


编号赛项领域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SME202301新一代信息技术北京华清远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谷冰月18311482458
SME202303机器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机器人专委会李汶蔚 18601247206
SME202304新能源汽车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霍丹阳13716854011
SME202305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莫鸿鹏 13911394320
SME202306网络安全长扬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李昊为 13889863746
SME202307数字孪生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李文军 13759728390


为你推荐
一、大赛简介2023年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联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委会共同主办,由专精特新企业及行业影响力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品牌赛事活动。大赛自2023年7月-2023年12月止,赛事活动由专项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组成。二、赛制设置(一) 专项赛,本届大赛专项赛分为: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七个赛道。
2023-09-19
大赛组委要求各专项赛及总决赛组织方在大赛筹备、运营期间,健全完善并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参赛团队、专家、指导教师、志愿者、工作人员等人生安全。一、总体要求各专项赛区组织单位,为专项赛期间和总决赛期间该赛项安全第一责任人,应成立相关团队并指定和明确负责人员,负责安全相关工作。二、安全管理内容 (一)安全事项包括交通、消防、食品健康等内容,各安全责任人需向参赛团队明确安全意识,保证比赛安全进行。(二)赛项内容涉及的训练、比赛设备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2023-09-19
根据2023年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相关信息披露规范,现对各专项赛承办情况情况进行公示。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专项赛(一)赛项编号:SME202301(二)竞赛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三)赛项介绍:1、聚焦场景:聚焦以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技术、编程及算法为基础的多种新一代信息技术横向渗透融合应用场景2、考察能力:考察参赛者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横向交叉应用的能力。比赛目标:培养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横向融合应用能力,提升高校相关专业实验教学水平。
2023-10-08
企校协同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联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大赛。大赛以破解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技术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校企协同技术创新攻关为基本模式,大力促进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成果研发转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服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新经验、新模式。
2023-10-08
为确保2023年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专项赛、全国总决赛有序顺利开展,制定如下参赛纪律要求,违反规定者取消参赛资格。一、参赛团队需要符合参赛条件,参赛选手、团队及项目不存在违法、违规、违纪情况,不得冒名顶替;二、参赛团队需按时参加抽签、演练等,无故不到现场视为退赛;三、参赛团队需严格遵守各项参赛规范,不得或者通过其他渠道与评委进行讨论与赛项、评审有关得任何问题;四、参赛团队需服从组委会统一安排,佩戴证件提前入场,并在比赛现场关闭手机,不得干扰评委评审;
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