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赛简介
立即报名


一、     专项赛背景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方向,已成为绿色经济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前沿科技的载体,新能源汽车为半导体、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了牵引其他产业加速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新工艺、新设备、新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以“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场景拉动”为核心的双向创新范式,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和技能创新的高效供需对接和转化应用,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特设立新能源汽车领域专项赛(以下简称专项赛)。

二、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协办单位:

相关政府、高校、企业及行业组织机构

三、     专项赛目标

(一)聚焦创新源头,挖掘高质量创新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大赛充分挖掘高等院校的学生、教师创新成果,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进一步熟化,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技术和市场机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

(二)以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引导技术/技能创新向产业化靠拢,促进企校协同创新

围绕产业链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痛点和需求,通过组织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形成参赛团队,共同攻克技术/技能难题,促进技术/技能创新的高效供需对接和转化应用,推动形成更为紧密的企校协同创新机制。

(三)促进科研成果在产业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助力成果实现区域落地转化

以大赛为平台,为科研成果提供更为直接的产业化应用场景,形成更明确、更具优势的市场化机会,推动实现进一步的熟化和指导,促进关键成果快速转化,助力高质量创新企业在区域内落地。

四、     参赛对象及要求

1.参赛团队由高等院校联合企业组成,按照“高校师生+企业专家”模式搭建。参赛团队的答辩人员应由高校学生担任。

2.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含2023年应届毕业生,本专科、研究生不限)可以组队参赛。

3.参赛队员可跨校组队。

4.每位队员限参加一支团队,禁止不同参赛团队之间共用队员。

5.每支参赛团队总人数不超过7人。其中,须含导师2人(1人为院校教师,1人为企业人员),学生不超过5人。

6.参赛选手的专业范围和所属学院不限。建议参赛团队选择能力互补、专业背景多样化的选手组队。

7.符合上述要求的参赛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报名,提交《参赛承诺书》(大赛官网可下载),并经专项赛执委会审核通过后,正式获得参赛资格。

五、     竞赛内容

(一)三电领域

1.动力电池:以提升安全性、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循环寿命、一致性、可靠性、降低成本等目标进行的技术创新,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隔膜、电池辅材等材料方向,或热管理、状态监控、数据分析、数据通讯等电池管理系统方向,或CTP、CTC、CTB等电池结构方向。

2.电驱动系统:以提升功率密度、电机效率、转矩/功率,或降低重量、成本、尺寸、噪声、电机温升等目标进行的技术创新,包括传动机构、电机、逆变器等。

3.电控系统:以提升控制精度、动态响应速率、功能安全、集成度、计算能力、通讯能力、兼容性、自主化水平、降低功耗等目标进行的技术创新,包括电机控制系统、传动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域控制器等低压电控系统,以及OBC、DC/DC等高压电控系统。

(二)智能化领域

以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包括自动/辅助驾驶方向的感知、规划、决策、执行,车联网方向的V2X平台、通信网络关键技术、车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等方面。

(三)先进材料和结构优化领域

以降低重量、成本、碳排放水平,或提升强度、耐久、抗老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包括金属/非金属新材料、低碳循环材料、先进涂层/表面处理、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

(四)充换电下一代技术

以提高补能效率、降低补能时间、能源大数据应用、智能安全管理、提升补能体验、应用场景创新(如场站、矿山、港口等)、提高充换电智能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包括快充/快换、自动充电、无线充电、智能化管理等方面。

六、     竞赛赛制及赛程安排

专项赛分为初赛与决赛。初赛采取线上评审方式,各参赛团队将参赛作品及相关附件提交至大赛报名通道,由专家进行评审。决赛采取现场比赛方式,获得专项赛一等奖的团队晋级企校协同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赛程与时间安排如下:

1.第一阶段:大赛报名

时间: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9月30日

各参赛团队登录报名网站http://www.smeie.org.cn/nyqc/,按照报名步骤依次完成大赛注册、报名、队伍组建等工作。

2.第二阶段:作品征集

时间: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11月5日

各参赛团队按照作品提交要求,登录报名网站,提交参赛作品方案与参赛承诺书。

参赛作品要求:项目方案/商业计划书应为PPT格式,无固定模板,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团队介绍、项目背景概述(如行业现状与痛点如何、解决了什么问题、市场规模与竞争情况如何等维度)、产品/技术方案详细内容、产品/技术创新点或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如有);以及技术成果证明、荣誉、知识产权等必要附件。作品如有视频,可提供观看或下载地址。

参赛作品命名规则:SME202303+团队名称+参赛作品方案

3.第三阶段:专项赛初赛

时间:11月6日-11月10日(计划)

执委会组织专家进行线上评审,评选出进入专项赛决赛的团队。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的原创性与创新性、作品的完整性与完成程度、作品的应用价值等。

入围决赛的团队信息将于大赛官网公布。

4.第四阶段:专项赛决赛

时间:11月11日-11月30日(计划)

参赛团队以演讲、演示和答辩形式进行,经专家组评审,决出专项赛奖项。其中专项赛一等奖团队晋级全国总决赛。

专项赛决赛的日期和地点届时另行公布。

获奖团队信息将于大赛官网公布。

七、     赛事奖励

(一)本专项赛设一、二等奖及优秀奖,并分别授予奖金和获奖证书。

一等奖:10名,奖金5000元。

二等奖:10名,奖金3000元。

优秀奖:根据项目报名数量,设若干名,奖金1000元。

(二)其他权益

1.项目推介:(1)获奖项目可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技术项目池,纳入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给予宣传、推广和产业对接活动等支持。(2)获奖项目可优先被推荐与产业链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并提供相应对接支持。(3)向参赛学校/企业免费开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可持续发布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人才项目支持:(1)对于一等奖团队学生,可给予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颁发的就职推荐信,同时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库,进入地方人才招引推荐名录,并优先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及其他企业的实习机会。(2)对于指导教师/企业专家,可推荐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库,获得优先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组织的技术项目课题机会,并可受邀参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组织的线上/线下技术沙龙、前沿/创新技术发布会、技术项目供需对接研讨会等活动。  

3.其他获奖支持:全国总决赛主办方另为全国总决赛优胜团队颁发一二三等奖、优秀组织单位、优秀工作者等奖项,并在实习就业、宣传展示、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持。具体以全国总决赛官网公布为准。

八、     知识产权和作品所有权

1.所有参赛作品均系参赛团队(或老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和开发的产品,大赛执委会不负责对参赛作品拥有权进行核实,若发生侵权或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由参赛者自行承担法律责任。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2.比赛期间参赛团队所有的创意、方案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均属于参赛团队所有,组织方承诺履行技术保密义务,参赛资料仅用于本届参赛用途,宣传与推广以不透露参赛团队核心技术为限。

九、     其他

1.结合大赛评审的实际需要,部分赛事时间节点可能会产生变化,具体时间调整另行通知,相关事宜详见大赛官网。

2.本赛事解释权归专项赛执委会所有。

十、     联系方式

联系人:霍丹阳

联系电话:13716854011

电子邮箱:huodanyang@nevc.com.cn

答疑QQ群:554103376

十一、     文件下载区

1.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新能源汽车领域专项赛参赛手册

2.关于举办 2023 年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新能源汽车领域专项赛的通知

3.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参赛承诺书

赛道作品展示
查看更多

新能源汽车代表队2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代表队2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代表队1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代表队1

新能源汽车

查看更多赛道